欢迎访问山西传媒学院人文学院网站!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六幺令·天中节》〔宋〕苏轼
仲夏时节,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中国人迎来了粽子飘香的时节——端午节。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也是我国首个跻身世界非物质遗产的节日。端午节自古以来就颇受重视,是诸节日中名称最多的一个,如端阳节、重午节、女儿节、粽子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文化内涵深邃丰厚,民俗活动纷繁多彩,文人墨客各显风骚。时至今日,端午节依然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更是早已走向海外,成为多国民众喜爱的饮食和活动。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的由来众说纷纭,其中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的传说流传最广,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但大部分民俗学家认为,端午节本是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仲夏午月午日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端”为“正”,“午”为“中”,是契合“中正”之道的大吉大利之日,又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的风尚形成了端午节,之后才将纪念历史人物的传说附着在节日上,赋予节日更为复杂丰富的文化意义。
饮 食 端 午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食香粽
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晋代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用清香的箬叶包裹糯米、黍米、馅料成尖角或四角状,北方馅料有小枣、红豆;南方则取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为馅。包粽时的乐趣、煮粽时的清香、吃粽时的温馨是端午节氤氲在每个中国人心头的温暖回忆。
“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饮雄黄酒
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长江流域地区古人认为雄黄“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饮用可以祛毒解痒。人们会在未到喝酒年龄的孩子额头上用雄黄酒写“王”字,以辟邪防疫:“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
运 动 端 午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民俗活动,深受人民喜爱。唐代诗人张建封在《竞渡歌》中生动描写了赛龙舟的热烈场面:“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赛龙舟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团结拼搏、向上进取的体育精神和文化理念,体现着中国人蓬勃的激情和旺盛的生命力。
银针红纸驱虫豸,羽箭草靶射五毒
——射五毒
古时乡里壮勇之士皆持弓箭赴本土保境庙宇祈福,祈求能以弓箭将本乡本土境内荼毒生灵的各类毒物驱逐殆尽,衍生出通过射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草靶来比赛射艺的民俗。或在屋中贴红纸印画的五毒图,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认为毒物被刺死。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健 康 端 午
由于北方仲夏气温较高,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蚊虫繁殖出没伤人,古代北方人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有民谚道:“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要用挂艾叶菖蒲、射五毒、饮雄黄酒、佩香囊、洗药浴、系五色线、贴钟馗像等方法袪病防疫、强健体魄,形成一系列关于健康卫生的习俗,这些习俗来源于古人对时节的深刻观察和经验积累,反映了古人利用自然资源主动防疫的智慧。
“挥斩千邪蒲仗剑,纳招百福艾摇旗”
——挂艾草
艾是重要的药用植物,香味特殊,可驱蚊虫。五月艾草功效最好,人们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来驱病、防蚊、辟邪。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荆楚岁时记》中就有端午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的记载。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沐兰汤
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荆楚岁时记》曰:“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我国不少地方都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
“寄君作香囊,长得系肘腋”——佩香囊
古人用布缝制成形态各异的囊袋,绣上花草、鸟兽等吉祥图案,内充艾叶、丁香、山奈、白芷、菖蒲、麝香、川芎、辛夷等含有较强挥发性物质的药粉,芳香化浊、款式精美。孩子系于颈项胸前、成人佩于肘下腰带上或床帐车辇中。江南部分地方将香囊送给恋人以示忠贞爱恋之意,给端午增添了无限情趣。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系彩绳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行的青、红、白、黑、黄五色被视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认为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后世发展成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多种漂亮饰物,制作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端午节的习俗,体现的是古代到现代的传承,时代与地域的融合。无论是什么民俗形式,也不论这些形式如何变化,延续至今的古老习俗都为现代国人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贡献了智慧、增添了乐趣。毫无疑问,端午节冲在了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前列,希望越来越多凝聚着中国人智慧和文化的传统节日,能够得到国人的传承和世界的喜爱。
转自《山西农业大学期刊社》
上一条:经典常用引语60句
下一条:2021年5月微博+China Daily热词汇总